发布时间:2014-06-19 23:17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
昨天,南京三中初二(15)班的徐观澜,在参加完南京青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之后,与十几名同学兴奋地踏上了去北京的高铁。他们被邀请前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,现场观摩青奥的太空传递全过程。几个月前,在南京三中业余电台小组的内部讨论中,诞生了太空传递这个想法。令他们意外的是,几个月后,“异想天开”竟然成了现实。
青奥会来南京,业余电台摩拳擦掌
14岁的徐观澜是南京三中业余电台兴趣小组的一员。他所在的小组,是南京中学生科技特色教育的一支标杆。20多年的时间里,这个业余电台拿到了许多个全国中学生无线电大赛的冠军,成了江苏省唯一的中学生地震应急无线电通讯分队。2007年,中国中学生与宇航员进行了一次“天地对话”,用的就是南京三中的业余电台。
“因为兴趣小组的同学每年都在更新,在今天的同学们看来,这些都是学长们当年创造的辉煌。”南京三中教务主任苏涛介绍,青奥会筹办以来,这些孩子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。他们获得了无线电管理中心的许可,成了青奥会面向青少年的特设电台。
“在我看来,青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,也是科技文化的盛会。她能让我们了解全世界中学生科技水平,并和他们交流。”徐观澜说。
小组讨论时“异想天开”:能不能让火炬在太空传递?
当年的那场“天地对话”,成了业余电台的一座“丰碑”,也成了后来同学们心中的目标。有一次,小组专门就青奥会的火炬传递进行讨论,有同学就说,能不能通过电台与太空的宇航员通话,想办法把火炬传到太空去?
“当时只是随便一说。但春节之后,我们听说青奥会的火炬将主要通过网络传递,这与电台通联有相似之处,当时嫦娥三号也已经登月了,我们觉得可能性变大了。“徐观澜说,他们通过电话和邮件,将这个建议提交给了青奥组委。
建议虽然交了上去,无论同学还是老师,都对此不抱希望。苏涛说,“当年我们进行‘天地对话’,花了两三年时间。青奥会还剩几个月时间了,就算国家允许,时间也来不及。”
两周前的一天,老师通知徐观澜他们,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。不仅如此,他们还将作为南京中学生代表,被邀请前往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现场参观!“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!”徐观澜说。
青奥组委:从尝试到惊喜
其实,青奥组委也经历了一番由尝试到惊喜的过程。
青奥组委会文化教育部火炬传递领域副主管秦超越介绍,春节后,他们正在起草火炬传递方案,有中学生提出太空传递的意见,意见被采纳了进来。“火炬传递过程中的好多点子都是青少年提出来的,甚至App软件制作过程,都大量采纳他们的意见。”
“虽然采纳了,但我们心里也没底,觉得可能性不大。因为毕竟感觉航天啊,探月啊,离我们都很‘遥远’。”秦超越说。
抱着尝试的想法联系了几次之后,4月中旬的一天,秦超越接到国防科工局探月中心的电话,称已经收到了青奥组委的函件,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也是探月工程的应有之义,可以进行。
“当时感觉蛮开心的。”
后面就是技术方面的反复沟通和详细对接。因为嫦娥三号只在月昼(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)期间与地面联系,又要保证火炬的传递不影响正常的科学探测任务,所以必须要周密研究可行性和技术方案。
秦超越说,“我们去北京,他们来南京,往返多次。最后确定,在嫦娥三号第七月昼期间,进行太空传递。”
“其实,青奥会就是一个激励青少年追逐梦想的舞台。十几岁的他们,又是多梦的时节。通过我们的努力,能让他们梦想成真,确实是件特别开心的事情。”秦超越说。
本报记者 吴明亮
《砳砳登月源自中学生异想天开 青奥组委会:惊喜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sports.yuduxx.com/zhty/31277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