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4-06-23 16:34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
老卡:当年那支健力宝队出了多少国脚,相信你们记者应该比我更清楚吧。那支健力宝队很多人都成为后来国家队的骨干力量,李铁、李金羽等都是,如果说培养出这么多国脚还算作失败,那什么算作成功?至于成功难以维持的原因还在于足球思维上的差异。
记者:能否更加详细地说明一下?
老卡:在我看来,中国足球有很多难以理解的东西。当年那支健力宝队整体情况非常好,他们在库里奇巴这边打比赛很少输球,打土伦杯表现也不错。我知道健力宝队很多球员都是为奥运会做准备,张效瑞、李金羽就都入选了后来的国奥队,可我到现在都不明白,既然中国足球选择学习巴西,那么当时为什么又要聘请英国人霍顿来当主教练,英式打法与南美打法本来就完全不同,你叫技术球员去踢英式足球,怎么可能会有好成绩呢!
记者:健力宝模式未能延续,中国足球下滑明显,您认为这些问题出在了哪里?
老卡:中国足球走健力宝模式是对的,但不能只靠一支健力宝队,而是需要更多的健力宝队走出去,中国足球学习需要有坚定的方向,不能今天学这个,明天又学那个。这方面足球就可以带来启示,他们一直在学习巴西足球,走技术流路线,到如今已经相当成型。
记者:您知道中国足球现有的足球人口么?现在很少有孩子愿意踢足球!
老卡:这才是问题的关键,健力宝模式只是提升中国足球的一种途径。改变中国足球,一支健力宝队肯定不行,但如果有很多健力宝队,我指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坚定地学习巴西足球,那么提升将会成为必然。巴西足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而中国足球没有,扩大足球人口、抓好青训是当务之急,否则探讨健力宝模式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。
记者:您跟中国足球打交道已经很多年了,请从教练的角度给中国足球发展提一些建议。
老卡:坚定走南美路线,就是走技术流,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东亚足球范畴,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,既然日本足球学习巴西足球取得成功,那么中国足球也肯定可以走这条路。
今昔对比说裁判
众目睽睽之下,队两次蒙冤,最终含恨出局。尽管所有人都可以为波黑人鸣冤,却没谁能为他们讨回公道。因为,我们必须遵守比赛结果不能更改的规则。所以就不具体讲这件囧事了,宏观地说说裁判吧。
我以为,电视时代的足球裁判,对他们的前辈,即前电视时代的足球裁判,一定羡慕不已。
那个时候,球场上没有大屏幕、没有慢动作回放,对看台上的观众来说,眼前发生的一切,都是一旦过去,便不存在。现场以外各色人等对比赛的了解,则主要依赖报纸及电台记者的书面或口头描述;当然,图片也有,但那仅是对比赛过程中极有限时空的再现。在这种情况下,进攻的球员是否越位、皮球是否越过球门线、球员在对抗中动作是否“干净”……在裁判做出裁决后,他人是很难质疑的。倘若非要说三道四,人家会问:难道你比裁判的位置更近、因而也看得更清楚吗?所以,对前电视时代足球裁判的判罚,可以这样概括:错判肯定多有,是非无法说清。
电视时代的情况则相反。十几、乃至几十部摄像机的镜头,从不同的位置、角度紧盯着那块不大的绿茵场,球员、还有裁判的一举一动,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;一旦发生了进球、严重犯规,球场里的大屏幕,还有千家万户的电视机荧屏上,立即就会出现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慢动作回放……科技发展到这个份儿上,发生在绿茵场上的事,还有哪一件说不清呢?本来,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,裁判的水平也应不断提高,但在球迷感觉中,好像远非如此。缘何?就因为电视时代的绿茵场上,比赛结果虽不能更改,裁判错误却无法隐瞒。
四年前,队的进球被判无效的冤案,催生了门线技术的使用;今天,波黑蒙冤事件,能不能促使足球裁判规则进一步完善呢?
《中国足球20年的赎罪记忆 重访健力宝巴西取经路(2)》由河南新闻网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sports.yuduxx.com/gnty/33853.html,谢谢合作!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